首页 / 起名字典 / 丹书铁券是什么意思

丹书铁券是什么意思

丹书铁券
  • 丹书铁券的读音dān shū tiě quàn
  • 丹书铁券的繁体丹書鐵券
  • 丹书铁券的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 丹书铁券的结构联合式成语
  • 丹书铁券的年代古代成语
丹书铁券的解释

丹书:用朱砂写字;铁契:用铁制的凭证。古代帝王赐给功臣世代享受优遇或免罪的凭证。文凭用丹书写铁板上,故名。

丹书铁券的出处

《后汉书 祭遵传》:“丹书铁券,传于无穷。

丹书铁券的用法

丹书铁券作主语、宾语;指古代特权凭证。

用丹书铁券造句

1.尽管身处异国他乡,海外游子一刻也没有忘记丹书铁券。 

2.铁帽子王是清朝的称呼,在以前跟免死金牌、丹书铁券差不多功效,这是没有世袭罔替这一说。

3.藏有丹书铁券,官商一律不得侵扰。

4.因为这是先皇御赐,丹书铁券的圈地功能将启动,村长院落周围方圆十里的土地将自动划归炎黄村所有作为私人领地。

5.丹书铁券,上品铁器,故老相传是某个贤臣告老时先皇所赐,以表彰他毕生对帝国所做出的杰出贡献,让他返回故土后可以建一处庄园颐养天年。

6.反腐败没有“铁帽子王”,没有什么功勋戚旧,没有什么丹书铁券,没有什么人有超越党纪国法的特权。

7.老朱,如果今天这两拨人真打起来,你说皇上会不会一怒之下除了苗王的丹书铁券,会不会把带头闹事的人千刀万剐诛九族?

8.听说是后周世宗柴荣的嫡派子孙,因陈桥让位有德,宋太祖敕赐丹书铁券

9.这个鲜于丹是宋徽宗的马夫,曾经救过宋徽宗的命,后被宋徽宗视为亲信,对他信任有加,特赐他丹书铁券

10.一级村落有一个村长和二个长老,陈浩是众望所归的村长,抽中丹书铁券的罗兰同样被选成长老。

康熙知道丹书铁券的来历?

清朝已经没有丹书铁券了,清代丹书铁券制度被废止丹书铁券,亦作丹书铁契、金书铁券、铁券、誓书,民间俗称“免死(金)牌”,始于汉代,是天子颁发给功臣、重臣的一种带有奖赏和盟约性质的凭证,类似于现代普遍流行的勋章奖章,只不过其形制稍有不同,内涵较为宽泛。

《水浒传》中柴进为什么上梁山,丹书铁券真的有用吗?

柴进是后周的龙子龙孙,后周的开国皇帝是郭威,郭威把皇位传给了干儿子柴荣,赵匡胤黄袍加身,抢走了柴家的皇宫。轮到柴进这一代,在河北当大地主,距离龙椅,远得不能再远。

宋徽宗上台以后,北宋政权越混越差,很多人都看出了要变天。身份特殊的柴进,绝对想把自家的龙椅再夺回来,自然也没少在心里琢磨。

柴进,叔叔柴皇城,叔侄俩的名儿合起来,进皇城。“进皇城”是作者的提示。进皇城是柴进的最大理想,祖祖辈辈都不会忘。

不忘就有行动。梁山泊的朱贵等几个,就是柴进资助,在那里落草。柴进这么干,绝对不是帮几个四流人才打家劫舍,其实用意深远。

因此,见了王伦,写举荐信、给银子,让他去梁山泊主持工作。见了林冲,更高兴,也是举荐信、银子,双保险。

这还有一个战略作用:不失时机地搅乱宋徽宗的统治秩序,挖宋政权的墙角,愚公移山挖山不止,哪怕有一天宋江当皇帝、李逵当皇帝、董超薛霸当皇帝,都成。

柴进最喜欢犯了国法、被发配和流放的罪犯,交代附近的饭店,凡是碰到,不许卖饭和酒肉给他,一律介绍的柴家庄,这实在搜罗人才。因为这些人最有可能造反,但凡造反,都会感戴柴大官人。

梁山泊实际上是柴进要创建的军队。只是,他根本不知道怎么管控。

柴进,梁山泊真正的开创者。这才是他的“首功一件”。没这个开创,王伦不“伦”,林冲不“冲”,晁盖不“盖”,都得去别的地方找饭碗。

吃水不忘挖井人,没有柴进,我们没法在这里评柴进。

2

柴进最差的事情,两个:

第一个是对武松。

武松当时还是个愤青,犯了罪,躲在柴进家里,动不动就打人,让柴进很难堪,也十分冷落。宋江一见,亲如兄弟,同桌喝酒、同房休息、银子哗哗哗往外掏。从此以后,武松就成了宋江的铁杆粉丝,即使对受招安非常愤恨,也不愿意和宋江撕破脸。

其实,这些柴进都能办到,只是,面对武松的尥蹶子,他忘了自己的理想是什么,把一个战力十分彪悍的武二郎,白白送给了黑三郎。

看起来,柴进的社交能力很强,但眼光太差,逻辑上也不行。从夺回龙椅到收罗送上门的武松,好像不用拿计算机,都能算得清清楚楚,所以,严重影响了他的职场生涯。

因此,他开创梁山泊这件功劳,至今没有几个人想得起来,连宋江晁盖,也承认是王伦的杰作,王伦更是以开创者自居。

3

第二件是进京救卢俊义。

宋江想黑柴进,就派他带着几个小喽啰,背着一千两黄金,开着自己的两条腿,进北京。

当时有多少强盗,看过《水浒传》的都知道,这是让柴进直接进虎口,而不是进皇城。

第六十二回:“……久闻足下是个仗义全忠的好汉,无物相送,今将一千两黄金薄礼在此。倘若要捉柴进,就此便请绳索,誓不皱眉。”

柴进和蔡福,谁也不认识谁,看看这段话,就知道柴进心里有多虚。这时候,他一定恨死了宋江。

第六十二回:出门唤过从人,取出黄金一包,遁在蔡福手里,唱个喏便走。

柴进只是心眼儿实,并不傻,他最后还是从蔡福的脸上,读出了自己这是拿命在赌到不到得了北京、出不出得了北京。

4

来而不往非礼也,柴进不可能是个省油的灯。不就是比谁下手更黑、怎么把对方玩儿死就怎么玩儿么?柴进一旦醒来,知道自己当初跪错了人、知道名满江湖且以忠义双全为标签的宋江不过是个卑鄙小人,剩下的,就是找准机会,一下子把宋江送到姥姥家,永远别想回来

现在,柴进身负两大使命,向宋徽宗报仇、跟黑三郎算账。

机会来了,看花灯。连吴用都不理解宋江为什么要去首都开封看花灯,其实,那不是要看花灯,要看的是宋徽宗的脸。

宋江决定带着燕青和柴进去看花灯,燕青会看眼色行事,柴进了解上层特别是皇室的行事规矩,有这俩家伙跟着,办各种事儿都方便。还有,他俩都是美男子,带着金童玉女逛首都,显得高大上。

第七十二回:柴进道:“小弟明日先和燕青入城中,去探路一遭。”宋江道:“最好。”

主意是柴进提出来的。柴进燕青探路,侦察停当,然后,和宋江进首都。这看起来没有任何问题。

问题在柴进心里,宋江当然看不出来,因为宋江已经认定,柴进不过是一捆劈柴,还是湿的,点不着。

进了开封,柴进就点着了火:“燕青贤弟。”燕青看一眼柴进,把耳朵递过来。柴进咬耳朵:“你与我如此如此。”燕青只能认为是侦察的需要,因此,只有极力配合。

5

第七十二回:柴进去到内里,但过禁门,为有服色,无人阻当。直到紫宸殿,转过文德殿,都看殿门,各有金锁锁着,不能勾进去。且转过凝晖殿,从殿边转将入去。到一个偏殿,牌上金书“睿思殿”三字。此是官家看书之处。侧首开着一扇朱红槅子。柴进闪身入去看时,见正面铺着御座,两边几案上,放着文房四宝,象管笔,花笺,龙墨,端溪砚。书架上尽是群书,各插着牙答,勿知其数。正面屏风上,堆青叠绿,画着山河社稷混一之图。

柴家不当皇帝已经一百多年了,如果不是世世代代存心要“柴进皇城”,一直研究和计算怎么才能一口气直接走进当今天子的书房,柴进不可能这么快就准确地骗到一身可以进宫的服装,更不可能一路上不走一步冤枉路,不但进了“皇城”,而且,直接“见正面铺着御座”,看见祖上的那把椅子,在眼前闪闪发光。

可以肯定,柴家自从赵匡胤黄袍加身之后,就一直准备着复辟,从来就没有打消过日月重光的念头。此时此刻,柴进终于来到了他家百年以前失去的“御座”跟前。

现在,回过头来,再看柴进的仗义疏财,再看柴进的一力扶持梁山泊和王伦,再看柴进的热情写信送林教头上梁山,一切都井然有序地指向他眼前的这把“御座”。

柴进背着燕青和宋江,进皇宫干嘛?

这里的任何一件物品,都是宋徽宗御用,随便顺一件回去,都能亮瞎所有人的俩眼。在那御座上坐一小会儿,把上面的垫子揣在怀里,回到梁山泊,当自己的椅子垫,然后,一根金条坐一回,梁山泊十万精兵,柴进收金条能把十根手指全累断。

但是,柴进只是看了看那御座,往下进行:

第七十二回:转过屏风后面,但见素白屏风上,御书四大寇姓名。写着道:“山东宋江,淮西王庆,河北田虎,江南方腊。”

“转过屏风后面”,见到宋徽宗的四块最大心病,大出柴进意外:原来,你小子过得也不比我小旋风顺溜。你烦宋江,我烦宋江,咱们俩天然的死敌,因为宋江、在宋江面前,成了难兄难弟。

第七十二回:柴进看了四大寇姓名,心中暗忖道:“国家被我们扰害,因此如常记心,写在这里。”便去身边拔出暗器,正把“山东宋江”那四个字刻将下来,慌忙出殿。

柴进不是宋徽宗的带刀护卫,带着兵刃进宫,意图刺杀,铁证如山,任何抵赖都无济于事。别忘了,柴进准备好了怎么进宫,也就准备好了怎么出宫,路上即使遇到了盘查,他也足以应付过去,腰里带的兵器,不是用来被大内高手拦住之后拼命的。因此,刺杀就是唯一解释。宋徽宗这样的蜡样银枪头,今夜如果坐在这里,绝对抵不住柴氏的致命一刺——这里用的是“柴氏”而不是“柴进”。

宋徽宗去找李师师嫖了,无意中躲过了一场谋刺。柴进进宫一次,绝非易事,有没有下一次,还真不好说。因此,只能看着宋徽宗的大标语“山东宋江,淮西王庆,河北田虎,江南方腊”发愣。

电光石火之间,柴进发现了对付宋江的又黑又高的绝妙一手:便去身边拔出暗器,正把“山东宋江”那四个字刻将下来,慌忙出殿。

宋徽宗一定会看见他的标语被挖了一个窟窿,一定能够推测出这跟宋江有关,一定知道这是一次扑空了的最大刺杀案,一定认为这是宋江在向他示威:梁山泊可以轻而易举杀了当今天子,杀你不杀你,全看我们一时的心情。

因此,宋江一日不死,宋徽宗就一天喘气儿不均匀。

别人不同意被招安,是跟宋江拍桌子打板凳,柴进不同意招安,是去宋徽宗的书房里,给宋江弄一个窟窿。

柴进:带头大哥,我对你忠心耿耿,冒死进宫挖窟窿,全是为你打算。这一下,宋徽宗以后就把你忘了。

宋江:……

什么叫四两拨千斤,什么叫举重若轻?怎么才能看着黑三郎跳上跳下瞎折腾而没有任何成功的可能,自己站在一旁“我自横刀向天笑,笑罢回家去睡觉。醒来横刀我又笑,笑完想笑接着笑”?

几百年来,我们一直都不怀疑宋徽宗招安的诚意,其实是没有问过柴进的看法,这应该是个失误。

柴进:我敢断定,宋徽宗如果真的会真的招安梁山泊,太阳一定会真的天天从西边出来。

康熙微服私访丹书铁券是哪集?

是第1部第21集,剧中康熙终于查清了班得五倚仗有免死牌,横行霸道,鱼肉乡邻的罪行,并查清免死牌是太宗皇帝为感谢班得海救驾之恩而赐的,后来传到了班得五手上。为了找出免死牌,康熙让彩云回家和小桃红一起到班家秘室偷换出了免死牌。

康熙提审班得五,他仗有免死牌,依然气焰嚣张,不想手中所持的免死牌是假的

清朝有丹书铁券吗?

没有,清朝有铁帽子王,与丹书铁券差不多。

古装剧中经常出现的“丹书铁券”, 历史上真的存在吗?

是真实存在的,就说宋王朝的赵匡胤给柴氏后代的除谋逆叛国万罪不加身就可以看出来,但是你有听过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这句话吗,皇帝要搞死你,还是有很多办法的,丹书铁券免死金牌这个东西可以发给你也可以收回

丹书铁券是谁发明的?丹书铁券真的免死吗?

我是一更历史,历史专栏原创作者!

丹书铁券,也叫免死金牌,是指古代帝王颁授给功臣、重臣的一种特权凭证,又称“丹书铁契”,最早见于史籍《汉书·高帝纪》和《祭遵传》,其名曰“丹书铁契”、“丹书铁券”。

所谓丹书,就是用朱砂写字,铁契:就是用铁制的凭证。上面用朱砂写着几行字,再一分为二,一半给有功之臣,一半则保留在皇宫里。当大臣要使用的时候,只需要拿出那一半,再和皇宫内保存的另一半进行对比,就可以分辨出真假了。

那长什么样子呢?《演繁露》中有记载:铁券壮如圆筒瓦形,铁质金字,两券合而为一整体,左券颁发给受券人保存,右券藏入皇家内府或宗庙内,如若遇特殊情况,将两券合在一起,以检验真假,防止伪造。

颁授“丹书铁券”的制度最早始于汉高祖刘邦,据考证,汉高祖刘邦夺取政权后,为巩固统治笼络功臣,颁给开国功臣“丹书铁券”作为褒奖,可世代传袭,《后汉书·祭遵传》有记载:“丹书铁券,传于无穷。”

但是最早的“铁券”,并无免罪和免死等特权,仅作为一种加官晋爵封侯的凭证。获赐铁券的功臣及其子孙中,不乏获罪甚至被处死的人,比如拥有“铁券”的张良,韩信,彭越等人,最终还不是一样都被杀。

直到南北朝时期,丹书铁券才加入了免死的功能,而这在当时的价值自然更大了,毕竟有了这个铁券就能够在关键时刻救命了。当时的朝廷上,几乎有功之臣都有一个,早期铁券免死次数大多在3次以下。

而到了唐朝的时候,铁券就更多了,几乎所有皇亲贵族,有功之臣,人手一份。而且,“铁券”上的丹砂填字渐渐改为用黄金填字,故后世又将其称为“金书铁券”。

至于是不是真的可以免死?我们可以通过几个例子说一下。

宋代开国皇帝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从后周柴家手中谋得皇位,为了安抚民心,下旨厚待柴氏子孙,赐柴氏“丹书铁券”,即使柴氏后人犯罪,也不得加刑。

到了明朝,朱元璋虽沿用了丹书铁券,但是从法律上规范了“丹书铁券”的颁授对象,仅限于立有军功,被封为公、侯、伯的勋臣。比如李善长、徐达等人,都被赐予“金书铁券”。

与唐代的铁券相比,明朝的丹书铁券,内容已有明显变化。一是谋逆不宥,只宥其他死罪;二是免死的次数较少,子孙不免死。

《野荻编》有记载:“所谓免死,除谋反大逆,一切死刑皆免。然免后革爵革薪,不许仍故封,但贷其命耳。”

朱元璋在制作丹书铁券的时候,曾特意在其后面添了一行小字,小字的内容是“谋反不可免死”。这就是朱元璋的高明之处,因为后来被他杀掉的这些功臣,都被他定了谋逆罪。

比如说李善长,他也是明朝的开国功臣,比肩汉朝的萧何,曾立下无数功劳,明朝建立以后,他就被封为了丞相,位极人臣。也被授予铁券,免李善长二死,其子免一死。

《明史·李善长传》记载:乃授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封韩国公,岁禄四千石,子孙世袭。予铁券,免二死,子免一死。

但是他却在七十多岁的时候,受到亲人以胡惟庸党的连累,一家七十多口被满门斩首。当时李善长在刑场上,也曾拿出了丹书铁券,想要朱元璋放他一马。但是朱元璋却不屑一顾,还让他自己好好看清楚免死金牌上面的字。

李善长听到朱元璋这样说,果然在免死金牌的背面看到了这一行小字:所谓免死,除谋反大逆,一切死刑皆免。此时他才明白朱元璋的心思,但他也无话可说,只好等死了。

到了清代,盛行了一千多年的“丹书铁券”制度,方被废止。

所以虽然丹书铁券有免死之说,但更多的时候,还是皇帝说了才算,毕竟在古代封建社会,皇权至高无上。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不就是古代至高封建皇权的体现吗?

而且拥有丹书铁券的一般都几乎是有功之臣,可自古以来,有功之臣能得到善终的寥寥无几。因此,有时候丹书铁券倒没有起到免死作用,而很多时候更像是催命符!

我是一更历史,专注文史领域,感谢您的关注和点赞!

除了宋朝有丹书铁券,其他朝代有类似的东西吗?

我们最熟知的丹书铁券,是《水浒传》里“小旋风”柴进家的“丹书铁券”, 历史上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从后周柴家手中抢了皇位,为了安抚民心,洗白自己,赐柴家“丹书铁券”,以彰显自己对待先主后人的仁爱。

丹书铁券又叫免死金牌,源于刘邦,止于清朝,清朝时期没有丹书铁券的记载,取而代之的御赐黄马褂武功褂子,黄马褂武功褂子没有免死的功能,但是和丹书铁券一样都是笼络人心的手段。现存的丹书铁券是唐昭宗颁赐给吴越国王钱镠的,仍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中。

钱镠铁券

为什么会实行丹书铁券制度?

丹书铁券源于刘邦,是一种非常高明的政治手段,被授予者都是功勋卓著之人,比如韩信等异姓诸侯王,刘邦赏赐也有自己的衡量,赏赐钱财之物,他们已经有很高的权势地位,并且有自己的封地,有自己的小朝廷,对钱财之物不在乎,赏赐爵位,这些异姓诸侯王,已经位极人臣无法再封赏了,增加封邑又不利于中央政权的统治,况且刘邦最初为了收买人心,才分封诸王,江山坐稳后,担心这些异姓王威胁到刘氏江山,已经准备除尽天下异姓王,所以这个时候,丹书铁券就成了最好的赏赐,只要不谋反,皆可免死。

刘邦画像

丹书铁券真的可以免死吗?

到了明代,朱元璋完善了丹书铁券制度,仅限于立有军功,被封为公、侯、伯爵位的功臣臣。李善长、徐达、冯胜、傅友德等34人获公爵、侯爵封号,并赐予丹书铁券,丹书铁券上注明:“除谋逆不赦,其余若犯死罪,尔免二死,子免一死。”但是朱元璋的丹书铁券不仅不能免死,甚至可以称作催命符,这些持有丹书铁券的功臣在胡惟庸案中被牵连,大多都被朱元璋处死了,而冯胜、傅友德也因为朱元璋的猜忌被赐死。汉朝韩信、彭越、英布等人,最终也都以谋反罪被杀。后唐庄宗李存勖,他一共给三人颁发了免死丹书铁券,但不久就罗列罪名,把其中持有者郭崇韬、朱友谦两人杀了。丹书铁券,许诺以免死,也仅仅是统治者笼络人心的空头支票罢了。

清朝官员最高荣誉—御赐黄马褂武功褂子

清朝是满人统治的朝代,丹书铁券制度已不见记载,而清朝的御赐黄马褂武功褂子却成了清王朝赏赐大臣的最高荣誉,但是却不具备免死的特权。清朝的黄马褂,有些更像是我们现在的工作装,除非特定场合,是不允许穿着的。而皇帝为了笼络人心,会赏赐一些有功的大臣黄马褂,这种就是武功褂子。这种黄马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权力象征,得赏者可以在任何隆重的场合穿着,表明自己是有功之臣,武功褂子和清代加官晋爵,授予巴图鲁名号、赏戴花翎相比,身着皇家之色显得更加荣光,更加和皇帝亲近。

黄马褂

丹书铁券和御赐黄马褂武功褂子都是皇帝赏赐大臣用于笼络人心的手段,给予获得者更多的是荣誉而并权力,所以我觉得二者是不同时期的相同产物,至于尚方宝剑的出现,赋予的皇权太多,更多的是代表天子行天子权力,其作用和影响已经远远超过了丹书铁券和御赐黄马褂武功褂子。

丹书铁券可以取哪些名字
丹书铁券的近义词
  • 【发音】dān shū tiě qì
  • 【解释】丹书:用朱砂写字;铁契:用铁制的凭证。古代帝王赐给功臣世代享受优遇或免罪的凭证。文凭用丹书写铁板上,故名。
  • 【出处】《汉书·高帝纪下》:“又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