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榆;夕阳余光所在的地方。夕阳斜照桑榆树的黄昏景象,指傍晚。比喻垂老之年
宋·苏轼《罢登州谢杜宿州启》:“桑榆晚景,忽蒙收录之恩。”
桑榆晚景作主语、宾语、定语;比喻垂老之年。
1.试着去了解我已经是桑榆晚景来日不多。
2.当然,桑榆晚景的我,已经无法成为一个出色蝇钓者了。
3.试着了解我已是桑榆晚景,来日可数。
4.迈入桑榆晚景的无依老兵,需要社会大众的援助及关怀。
5.他年纪太大了,不能去滑雪,他已是桑榆晚景了。
6.已届桑榆晚景,身体当然十分衰弱,受一点儿风寒就会一卧不起。
7.他已到了桑榆晚景之际,日子越发的难过了。
8.悠游林下,有泉石天籁伴桑榆晚景,何乐而不为?怎奈先帝宾天之时,拉着我的手,要我辅佐幼主,保住大明江山,皇图永固。
9.到那时高拱禄位尽失,为桑榆晚景着想,大致再不会申斥拒收。
10.农历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故叫“重阳”,重阳节又是“老人节”。老人们在这一天或赏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锻炼体魄,给桑榆晚景增添了无限乐趣。
感谢邀请!特意看了一下全诗,不敢说自己的判断是对的,但总得要判断一下。这个“为”读“惟”,二声意为做为,变成,成为之意。之所以这样判断,是因为出句的桑榆二字,桑榆,原指落日余辉,后引伸为事物结束阶段,后借指晚年,此处就是比喻晚年。虽然晚霞之后就是黑夜,但作为晚霞,却可以映满整个天空。大义就是老有所为,老当益壮之意。虽然是晚年,但若积级进取,仍然可以有所作为。
“桑榆晚景”比喻人的晚年。出处:〔中吕〕醉高歌·感怀姚燧 十年燕月歌声①,几点吴霜鬓影②。
西风吹起鲈鱼兴,已在桑榆晚景③。〔注释〕 ①燕:指大都。
②霜:指白发。
③桑榆晚景:比喻人的晚年。姚燧(1238-1313),字端甫,号牧庵。祖籍柳城(今辽宁朝阳),后迁居河南洛阳。曾任太子少傅。著有《牧庵集》。
桑榆晚景成语出处宋·苏轼《罢登州谢杜宿州启》:“桑榆晚景,忽蒙收录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