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起名字典 / 忘战必危是什么意思

忘战必危是什么意思

忘战必危
  • 忘战必危的读音wàng zhàn bì wēi
  • 忘战必危的繁体忘戰必危
  • 忘战必危的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 忘战必危的结构紧缩式成语
  • 忘战必危的年代古代成语
忘战必危的解释

战:战备。危:危险,危机。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记了战备就一定会产生危机。

忘战必危的出处

东汉·班固《汉书·主父偃传》:“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

忘战必危的用法

忘战必危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等。

《司马法》中的“好战必亡,忘战必危”的说法你觉得对吗?好战有危,忘战必亡是否更合适?

很对啊。历史不变的规律!

就拿中日百年来说吧,自甲午战争开始,就没有放弃过对华作战的战略意图!靠着他们所谓的武士道精神,当年侵华战争开始时,是多么疯狂吧,叫嚣三个月灭亡中国,何其嚣张!半年不到,北京丢了,南京丢了。徐州会战后,整个东部几乎全部沦陷!可以说抗日前期,我们就没有胜过!都是又怎么样呢?八年艰苦过后,我们不也一样迎来了我们的胜利吗?

希特勒强大好战,几乎扫遍整个欧洲。最后还不是一败涂地吗?

所以说好战必亡!

再来说忘战必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甲午战争,所有的人都以为打死你必胜,可是结果却是令世界大吃一惊——大清完败!为什么呢?不就是自大的以为没人都惹,忘记了老祖宗当年的铁血征程了吗!其实啊,这大清真是有点记吃不记打。当年老祖宗进关,八旗子弟看着特权过了上百年的舒坦日子,结果太平天国一闹腾,才发现八旗子弟早已不是当年南征北战的祖先了,他们忘了居安思危了,结果被太平天国占了半壁江山!要不是后来的汉旗绿营,大清还指不定乱翻啥时候呢?可这才几年啊,就忘了,忘了军队的建设,也忘了东临的豺狼!所以说大清不败才怪呢!

包括现在,我们不也一直在强调吗:和平是战争的间歇!

以战止战忘战必危出自哪里?

出自《司马法·仁本》,其开篇就提出“以战止战,虽战可也。”

、“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的警世格言。意思是“用战争制止战争,即使进行战争,也是可以的。”

、“国家虽然强大,好战必定灭亡;天下虽然太平,忘掉战争准备,必定危险。”。战争对军人而言,是死生之地,对国家民族而言,是存亡之道。惟其如此,战争才是国之大事!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这句话最早出自哪里?

1、“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最早出自于战国司马穰苴所著的 《司马法·仁本》“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释义为:所以国家虽然强大,好战必定灭亡;天下虽然太平,忘掉战争准备,必定危险。

2、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等;

3、战:战备;危:危险,危机。忘战必危典故介绍:公元280年,西晋灭亡吴国后,晋武帝司马炎认为不会再发生大的战争,主张军队将领们不必再去从事军事活动,而让他们转业去管理政治、行政事务,并下令解散州、郡的部队。但是,著名军事家杜预引用古代兵书《司马法》中的话,告诫晋武帝:“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不能以吴国的灭亡而高枕无忧。他作为军事统帅在与吴国作战结束后,立即还镇襄阳,坚守要地,交错屯兵,使所部戒备森严,“视无事如有事”一样,从而保持了相当长时间的安定形势。杜预死后,晋军备废弛,马放南山,刀枪入库,给内外敌人以可乘之机,不久天下大乱。

忘战必危”可用来表达什么呢?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见《司马法?仁本》。

这两句大意是:天下虽已安定,但若忘记战争的可能,必酿成巨大的危险。

《司马法》为古兵书,作者不详。《史记?司马穰苴传》载:齐威王曾使大夫追论古之《司马兵法》。此二句认为:天下太平,四方无事,人们自然容易产生麻痹思想和松懈情绪,看不到在相对稳定之中,潜伏着巨大的危险,以致放松守备,文恬武嬉。那时,敌人可能会乘虚而入,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损失。可以此二句表达安不忘危的意识。

刚看汉武大帝,有一句话个人认为应该引起今天的人们三思: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忘战必危是历史反复证明的存亡箴言,是一个民族、国家生存于地球的警世恒言。生存法则告诫人民,和平是依靠实力获取的。忘记战争,生活在自己描绘的虚幻和平中,自己欺骗自己,最终必将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天下虽安,国无防不立。中国必选加强军队建设,不恋战,但也不可忘战。忘战必危中国!

虽然处在平安的环境里,也想到有出现危险的可能,考虑到这个就会去准备,有了准备就免去了危险的祸患。

忘战必危可以取哪些名字
忘战必危的近义词
  • 【发音】wàng zhàn zhě wēi
  • 【解释】指忘记了战备就一定会产生危机。同“忘战必危”。
  • 【出处】三国 魏 桓范《兵要》:“故曰好战者亡,忘战者危,不好不忘,天下之王也。”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