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起名字典 / 三思而行是什么意思

三思而行是什么意思

三思而行
  • 三思而行的读音sān sī ér xíng
  • 三思而行的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 三思而行的结构偏正式成语
  • 三思而行的年代古代成语
三思而行的解释

三:再三;表示多次;思:考虑;行:行动。经过反复考虑;然后再去做。指做事慎重。

三思而行的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三思而行的用法

三思而行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三思而行的典故

  • 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季文子为人谨慎,凡事都要“三思而行”,即多次考虑以后才决定做与不做。孔子都不赞同他的观点,认为只要再思就行,如果三思就会患得患失,疑惑不定了。不过看问题应该是一分为二,客观地分析问题

用三思而行造句

1.遇到特殊情况,一定要三思而行,稍有不慎,措置乖方,定会带来麻烦。

2.这个事关系重大,望三思而行

3.到底让不让爸爸去乡下,明明你要三思而行啊!

4.他是一个很善变的人,要不要原谅他,一定要三思而行

5.遇事三思而行,就会少犯或不犯错误。

6.生活中,我们要凡事要三思而行,不要意气用事。

7.我们不管做什么事,都要三思而行,不要莽撞行事。

8.这件事太重要了,你必须三思而行

9.爸爸说小心不蚀本,要我们凡事三思而行

10.人到三十。就知道做什么事都要,三思而行。整天脑力加体力拼命工作,使人感到了一些倦意,然而,想想过去竟然可以得到片刻的轻松与慰籍。

三思而行再思可矣什么意思?

意思是:经过多次思考才去做某件事,做事中再跟据实际情况思考,这样才可以。

这是孔子和学生的一段对话,学生问,一件事,想三遍再去做好吗(三思而行)?孔子说,不要想三遍了,只要想两遍就可以了(再思可矣)。

出处:《增广贤文》

《增广贤文》集结中国从古到今的各种格言、谚语。后来,经过明、清两代文人的不断增补,才改成现在这个模样,称《增广昔时贤文》,通称《增广贤文》。作者一直未见任何书载,只知道清代同治年间儒生周希陶曾进行过重订。

“三思而行”除本意外,深意是否包括居安思危、穷则思变、极寒思暖?如何理解?

当然包括了,无论处境如何,都应该有备无患,盼望和预感都需经三思而行。

孔子认为做事并不需要“三思而行”,对教育有何启发?

孔子认为做事并不需要三思而行,这是矛盾的。千万别应用于教育,会误人子弟、把学生教偏了。

试想,孔子怎么得出的这个结论?是不假思索?还是一思?二思?三思?甚至多思?

如果孔子真得出了这个结论,那么他也一定是,至少经过了多少次的思考才得出来的。这样的话,那就是一个矛盾。

实际上孔子真正要表达的,做事不需要三思而行,那是针对具体的事情来说的,而不是针对所有的事情。

什么事情不需要三思而行呢?是指那些你自己很熟悉的事情或者领域,轻车熟路的领域。因为这种事情你做起来经验丰富、胸有成竹,得心应手,能够做到趋利避害。这种事情不加思索就知道怎么干,那何必要三思而后行呢?

什么事情需要三思而行呢?和上面的相反,你不熟悉、没有经验的那些事情,就要必须谨慎考虑、三思而后行了。否则明知山有虎,偏上虎山行,那几乎不啻于是自取灭亡。或者说你出生牛犊不怕虎,那也是结果难料。可能是康庄大道,也可能万劫不复。不打无把握之仗,必须三思而后行。

可见,儒家的思想肯定是正确的,但是切勿牵强附会,把孔圣人的某一句话给曲解了。否则应用于教育,将错莫大焉。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误则中国误。三思而后行。

个人拙见。不当之处,请交流。

三思而行可以取哪些名字
三思而行的近义词
  • 【发音】shēn sī shú lǜ
  • 【解释】熟:细致。反复细致地思索考虑。
  • 【出处】《魏书 程骏传》:“且攻难守易,则力悬百倍,不可不深思,不可不熟虑。”
三思而行的反义词
  • 【发音】qīng jǔ wàng dòng
  • 【解释】轻:轻率;妄:胡乱;任意。不经慎重考虑;轻率任意地行动。
  • 【出处】先秦 韩非《韩非子 解老》:“众人之轻弃道理而易忘举动者,不知其祸福之深大而道阔远若是也。”
up